吳家麟/最原始跑法:赤腳跑,更能減少運動傷害?

最原始跑法:赤腳跑,更能減少運動傷害?

前陣子看上一雙跑鞋,只注意到它的圖樣及配色非常吸引我,當下就喪失理智結帳離開。回家打開一看,才發現買到了所謂的競技鞋款:鞋子很輕、底很薄,以及前後足的高度落差很小。興奮地穿上它跑了10K,發現小腿酸痛、前足部不適,然而隨著使用次數增加,不適感漸漸趨緩,而且跑步速度加快了;之後改穿幾次厚底跑鞋,避震功能好,跑起來也舒適,但覺得有拖累感,無法加速。
選鞋如選車 求速度或舒適度
這經驗令我聯想起超級跑車。超級跑車需要速度和操控性,就必須犧牲舒適度,使用輕量化車身結構、低扁平比的跑胎及優異的懸吊,提供清晰的路感回饋。再以房車來說,房車強調舒適性,所以就使用厚胎。這跟選擇跑鞋的觀念不謀而合。在參加慢跑活動時,偶爾會看到有人打赤腳跑,或穿著所謂的極簡跑鞋(Minimalist Shoes)— 輕量化、薄底、充裕足趾空間及很小的前後足高度落差,這些情況都是想要盡量減少足下重量,以及增加足部的感覺回饋性。
回顧赤腳跑或極簡跑鞋的歷史,早在1960年,衣索匹亞選手比基拉(Abebe Bikila)就是第一個登上國際舞台的赤腳跑者,並獲得羅馬奧運馬拉松冠軍(2:15:16);日本跑者 Shigeki Tanaka於1951年穿著自製的足趾分開襪鞋,贏得波士頓馬拉松;英國Tim Johnston 於1967 赤腳贏得國際越野大賽; 來自南非的赤腳天使Zola Budd贏得1985及1986年的國際越野大賽冠軍,還破了多次世界紀錄,這些都是赤腳跑或薄底跑鞋的先驅,也確實為赤腳跑步或極簡跑鞋提供了相當有利的實證。
穿跑鞋更傷?運動傷害高達79%
超乎一般人預期,穿跑鞋跑步造成的相關運動傷害高達79%。學理上,大家認為具避震功能或足跟較高的跑鞋有如下缺點:
1、鞋跟較高的跑鞋相對於鞋底比較薄的跑鞋,會使得足部活動性變少,阿基里氏腱、足底筋膜和小腿肌肉也相對變短,不利於產生強大的推力;也因高鞋跟會使得後足先著地,造成足部負荷壓力增加,進而導致受傷。
2、跑步時,你的腳長度可能會增加1公分以上,寬度會增加原來的15%。因此不當的鞋子大小和形狀,容易造成如甲溝炎、拇囊炎、雞眼、錘狀趾或拇趾外翻等毛病,但現今大多數跑鞋的設計都會限制足趾的靈活度。不適合的鞋子也可能導致你的身體肌肉不平衡,進而造成足部、膝關節和髖關節的損傷。
3、經常被大家忽略的還有對於神經肌肉系統的控制,特別是大腳趾的屈肌腱,負責積極協調站立、走路和跑步的運作。舉例來說,當你穿的鞋子因過度避震或過度增加舒適性,減少了腳部接受到的地面回饋反應,隨著時間推移,會漸漸讓腳部神經敏感度變得遲鈍,導致你無法即時調整跑步時的姿勢與狀況。
那麼,赤腳跑步真的可以降低受傷的風險嗎?
普遍認為,赤腳跑步可以產生前中足先著地的跑步姿勢,強化足踝的肌肉強度,進而減少受傷的情況。2015年英國運動醫學雜誌收集201位有經驗的赤腳及穿鞋跑者進行為期一年的追蹤研究,報告指出,赤腳跑步並不會提高整體運動傷害的發生率,同時可以保護膝關節,減少足底筋膜炎的發生。但赤腳跑步有時會造成小腿後肌腱的拉傷,因此強調必須充分加強這些肌肉群。同時,赤腳跑也有較高比例的足底傷害,如穿刺傷、水泡、瘀傷、足趾碰撞傷等。
2016美國運動醫學期刊則利用前瞻性研究發現,26位跑者在經過8週赤腳跑步訓練,約有25%的跑者有正面的評價,數據顯示這群跑者訓練後足部負荷率下降、足踝往下活動的角度增加,而且腿後肌群的力量增強了,如股二頭肌及臀中肌;反應不佳的跑者(約23%)訓練後,反而造成足部負荷率上升。
所以目前來看,對於赤腳跑步的優點或是哪類型的跑者適合做此種訓練,在科學證據上尚沒有定論。但是根據文獻資料報告總結,赤腳跑步對於經常受傷或曾經受傷的跑者,在經過適當的過渡訓練後,不失為另一種選擇。
那要如何判斷自己適不適合赤腳跑步呢?
根據國外權威期刊建議,首先必須先測量你的足踝部的柔軟度來決定。如踝關節活動度、大足趾活動度、站立時對大足趾的控制度及單腿站立的平衡狀況,若測試狀況不佳,表示阿基里氏腱或足底筋膜太緊繃,或身體還無法具體有效地支配你的足部肌肉。建議你可以先從事拉筋或肌肉強化運動。
如果真的想嘗試赤腳跑,又要如何開始呢?
建議可以先從赤腳走路開始。隨著時間或公里數的增加,慢慢的換成薄底運動鞋,最後再轉換成赤腳或極簡跑鞋。也許最終你仍無法達成赤腳跑步的目標,但這過程可以讓你對跑步運動有更深的體會,並學習如何控制足部的肌肉,進而調整跑步姿勢,減少運動傷害,最後找到一種真正適合自己的跑法。
根據我多年的觀察,每個人的身體結構、肌耐力、足型及走路方式(步態)都不同,所以用少數幾種鞋子的型態並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客製化的產品也許可以解決個體間的差異性,但成本又太高;所以我認為提倡赤腳跑或穿所謂的極簡跑鞋的觀念,是以對足部最自然、最原始、最少干擾的方法,來達成跑步這個原本就是種本能的運動。但我認為這只是一種選項,也許可以透過交叉訓練的方式,來增加適應性。我也建議從已經有過中長距離經驗的跑者開始嘗試,方能減少訓練期間造成的傷害。當然,運動同時也要兼顧安全,慎選跑步的環境及場地品質,以免造成足部的傷害,那就得不償失了。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9268/1502551

2010年美國骨科研究學會"Travel Award"獎項得主

2010年美國骨科研究學會"Travel Award"獎項得主
(右起第二位)

吳家麟醫師個人學經歷

¨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

¨ 美國哈佛醫學院骨科部臨床研究員

¨ 美國哈佛醫學院麻州總醫院骨科生物力學實驗室研究員

¨ 國立陽明大學人工關節研發中心研究員

¨ 2014年亞太及歐洲膝關節關節鏡及運動外傷醫學會研究學者

n 德國慕尼黑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運動醫學研究員

n 英國曼徹斯特Wrightington Hospital肩關節研究員

n 瑞典斯德哥爾摩Capio Artro Clinic & South Hospital膝關節研究員

n 西班牙巴賽隆納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Barcelona關節重建研究員

n 義大利波隆納 Istituto Ortopedico Rizzoli關節矯正研究員

n 希臘University Hospital of Larissa運動醫學研究員

現任教職

* 教育部部定骨科學科助理教授

專業職位

* 台灣骨科研究醫學會第九屆秘書長

* 台灣骨科研究醫學會第十屆及第十一屆理監事

* 中華民國關節鏡及膝關節醫學會會員

* 中華民國手外科醫學會會員

* 台灣骨科英索學會會員

專業證照

* 中華民國骨科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手外科專科醫師

* 國際骨質疏鬆學會(ISCD)認證

服務經歷

*三軍總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

*三軍總醫院緊急救災醫療小組救災主治醫師

*國防醫學院骨科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中央健保局台北聯合門診中心特約主治醫師

*財團法人康寧醫院骨科兼任主治醫師


專攻領域

* 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 各式微創關節鏡手術

n 微創前後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微創半月軟骨修補術

n 肩關節旋轉肌腱斷裂及肩關節習慣性脫臼之手術治療

* 微創骨折手術處理

n 各式複雜性骨折手術及併發症之處理

* 各式脊椎手術

n 椎間盤突出症之手術治療

n 壓迫性骨折之手術治療

* 骨質疏鬆症之預防及治療諮詢

* 足趾外翻矯正手術

獎項榮譽

* 2010年美國骨科研究醫學會及美國骨科教育發展v學會”Travel Award”得主

* 99年度37屆國軍軍醫學術研討會生物醫學研究海報競賽外科醫學之相關研究及病例報告第三名

* 99年度台灣骨科研究學會第四屆論文績優比賽各領域最佳排名組第一名

* 98年度台灣骨科研究學會第三屆SCI論文績優比賽累計計分組佳作

* 98年度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優秀論文佳作

* 97年度國防醫學院優良導師


醫學研究

研究興趣:

* 膝關節前十字韌帶前內側束及後外側束於體內及體外之動力學分析

* 膝關節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固定植入物之生物力學研究

* 膝關節炎關節保留手術-脛骨手術骨板系統的開發與應用

* 膝關節半月狀軟骨之生物力學特性、修補與再生之研究

* 數位紅外線熱像儀之骨科臨床應用

* 運用卵巢切除術之骨質疏鬆動物模型進行相關藥物研究

* 探討興奮性胺基酸在退化性關節炎扮演之角色


研究計畫:

* 興奮性胺基酸在卵巢切除術後之母鼠對於骨骼代謝的效果探討

* 國軍足形、足壓量測與鞋墊、鞋形分析之電腦輔助分析系統的開發

* 探討興奮性胺基酸在骨質疏鬆症扮演之角色

* 探討麩氨酸傳遞受器在骨質疏鬆症扮演之角色

* 客製化之退化性膝關節炎脛骨手術骨板系統的開發與應用

* 以數位紅外線熱像儀偵測骨膝關節炎病患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關節皮膚溫度變化與血中或關節液之C-反應蛋白質之相關性

* 國軍野站鞋後跟墊與足底後跟之生物力學研究

學術著作

1. Tsai WY, Wu JL, Liu CC, Cherng CH, Tsai RY, Jean YH, & Wong CS. Early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hyaluronic acid attenuates osteoarthritis progression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transected rats. Connect Tissue Res. 2013;54(1):49-54

2. Wu JL, Hosseini A, Kozaneck M, Gadikota HR, Gill TJ, Li G. Kinematics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during Gait. Am. J. Sports Med. 2010 Jul;38(7): 1475-82. Epub 2010 May 4.

3. Wu JL, Seon JK, Gadikota HR, Hosseini A, Sutton KM, Gill TJ, Li G. In-Situ Forces in the Anteromedial and Posterolateral Bundles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under Simulated Functional Loading Conditions. Am. J. Sports Med. 2010 Mar;38(3):558-563. Epub 2009 Dec 31.

4. Gadikota HR, Seon JK, Wu JL, Gill TJ, Li G. The Effect of Isolated Popliteus Tendon Complex Injury on Graft Force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ed knees. Int. Orthop. 2011 Sep;35(9):1403-8. Epub 2010 Sep 11.

5. Gadikota HR, Seon JK, Chen CH, Wu JL, Gill TJ, Li G. In vitro and Intraoperative Laxities after Single-Bundle and Double Bundl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s. Arthroscopy. 2011 Jun;27(6):849-60

6. Gadikota HR, Wu JL, Seon JK, Sutton KM, Gill TJ, Li G. Single Tunnel Double Bundl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with Anatomic Placement of Hamstring Tendon Graft: Can It Restore Normal Knee Joint Kinematics? Am. J. Sports Med. 2010 Apr;38(4):713-720. Epub 2010 Feb 5.

7. Seon JK, Gadikota HR, Wu JL, Sutton KM, Gill TJ, Li G. Comparison of Single- and Double-Bundl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s in Restoration of Knee Kinematics an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Forces. Am. J. Sports Med. 2010 Jul;38(7):1359-67. Epub 2010 Apr 14.

8. Kuo CL, Pan RY, Wu JL, Huang WS, Wang SJ. Stress Fractures of Forearm Bones in Military Recruits of Rifle Drill Training. J. Trauma. 2009 Oct;67(4):742-745.

9. Wu JL, Yeh, TT, Shen HC, Cheng CK, Lee CH. 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Biodegradable Femoral Fixation Devices for Hamstring Tendon Graft-A Biomechanical Study in a Porcine Model. Clin. Biomech. 2009 Jun;24(5):435-440.

10. Wu JL, Wu CC, Wang SJ, Chen YJ, Huang GS, Wu SS. Imaging Strategies in Intramuscular Haemangiomas: An Analysis of 20 Cases. Int. Orthop. 2007 Aug;31(4):569-575

11. Wu JL, Huang GS, Wu CC, Lee CH, Wu SS: Stress fracture of the ulna occurring in military Recruits after rifle drill training. Military Medicine. 2004 Oct;169(10):839-841